11.12.2007

你被嚇到了嗎? — 恐懼訴求(Fear Appeal)還可以用多久?


「國民健康局宣布從民國98年元月開始,全部的香菸盒上都要放上警告圖片,包括滿口黃板牙、變黑的肺,甚至是不舉的圖像,到時將有6種圖文加6項警語一起印在菸盒外表,包括:
1.吸菸會導致肺炎、肺氣腫
2.吸菸會導致性功能障礙
3.吸菸及二手菸會導致胎兒異常及早產
4.吸菸會導致口臭及口腔疾病
5.吸菸會加速皮膚老化
6.二手菸會傷害家人健康

這樣的恐怖訴求,希望能讓吸菸族群更清楚的了解吸菸的害處。國健局指出,10年前只有加註警語,但因為加註的警語相當小,以致於效果相當地差,未來加上了恐怖照片,希望能讓癮君子望之怯步,實施之後,沒有加註圖片的進口菸,則一律拒絕輸入。」(資料來源:: ETToday新聞報導2007/10/17)



大頭目覺得:
香菸對身體的危害老早已經被許多學術研究證實,加上媒體的報導和學校的健康教育,幾乎每個人,甚至是小學生都知道香菸是對身體不好的物質,然而台灣政府機關跟戒菸基金會常使用的宣導手法還是停留在恐懼訴求(Fear Appeal),威脅抽菸的人,如果再繼續抽菸,他們以後的健康下場會有多慘。這樣的作法應該是根據於健康信念模式 (Health Belief Model, HBM)




其基本概念就是如果要一個人改變他不健康的行為(例如抽菸),這個人必須要深刻體會四件事情才有可能讓他有改變行為的動機(例如想要戒菸):

1. 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of the problem:如果再不改變這個行為,我很有可能、有很大的機率會得病 (例如再不戒菸,我將會比平常人得肺癌的機率高出四十倍)。
2. Perceived seriousness of consequences of problems:如果我得到這個病以後,後果相當嚴重,可能是很難治癒、馬上死亡、或是得花很多醫療費….(例如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很低,治療費也很可觀)。
3. Perceived benefit of specific action:如果我改變我的行為,我將會得到什麼好處﹖(例如戒菸之後,我不會再常常咳嗽、可以省很多錢、不會口臭、我女朋友/男朋友就會開心…)。
4. Perceived barriers to taking action:改變這個行為是不是很難,我會遇到什麼困難﹖(例如戒菸時,我會可能會感到焦慮、覺得不安,甚至體重上升,那怎麼辦?)。

當這四個要素同時存在時,這個人才會開始考慮(只是考慮歐,還不代表他真的會去做)他需不需要改變他現在的行為。


我們的政府十年前,就在做第一、二階段的事,在香菸盒上放警告標語,但是他們嫌效果差,十年後,還是在做同樣的事,而且還加重了口味,換上更嚇人的標語跟圖片。這些吸煙的人,真的都不知道抽菸的危害有多大嗎? 這樣繼續恐嚇癮君子能有多大效用?

四十年前的研究就指出,使用恐懼訴求的健康訊息(health message)時一定要非常小心,界線沒有抓好,語氣太嚴重時,人們會有三種反應心態﹕


否認
防衛性的逃避
抗拒

我就常聽到我身邊抽很久菸的人說
A. 很多老菸槍抽幾十年菸還不是活到90多歲,抽菸的人才不會早死勒(否認)。
B. 醫生還不是照樣抽菸,不會這麼嚴重的啦,而且我才抽幾年菸,以後再戒就可以了(逃避)。
C. 那些黑肺的照片都是合成的,嚇唬人用的啦,我才不相信(抗拒)。

這些人,已經變成習慣性的忽視這類的訊息,轉而另一種心理防衛的心態,讓自己對於這種訊息免疫。所以國健局的這項措施,對於癮君子而言,可能不痛不癢,一點用處都沒有,他們早就對於香菸危害的訊息視而不見,對於剛開始因為好奇而抽菸的人來說,可能有一點點嚇阻作用,可是如果他們是因為同儕壓力,或是因為其他心理因素而抽菸(譬如紓壓,耍酷,覺得抽菸是成熟的象徵)的人,這些人就會覺得抽菸帶給他們的好處遠大於將來抽菸帶來的危害而選擇對這類的恐懼訊息防衛或是否認,將來不管多可怕的戒菸廣告,都再也對他們起不了效用。這項措施,為國健局做公關宣傳意義實在是大於實質的效用。

真的要讓人戒菸或是防止吸煙的人口增加,國健局還是得多費點心,從第三或是第四階段下手吧。

#圖片來源: Ontario Health Promotion www.ohprs.ca/hp101/mod4/module4c3.htm

2 則留言:

謊言效果 提到...

戒菸可以交到女朋友的話
我就戒摟

誰是大頭目與冷冷王 提到...

是阿
這就是你的 perceived benefit of a specific action 阿